最近Netflix的『艾蜜莉在巴黎』(Emily in Paris),第一季甫上檔,就引起熱烈討論,朋友推薦可以追追。

帶著好奇心,趁連假快速看完,影集中,女主角艾蜜莉由美國轉調到法國巴黎工作,藉由社群行銷與活潑高EQ,操作高端時尚品牌,磨合兩地文化差異。
其中一段情節,女主角行銷一批賣不出的法國香檳,讓我印象特別深刻。
那是一場直播帶給她的靈感:她的中國閨蜜Mindy和朋友們,在夜店開香檳慶祝,雪白的飛濺泡沫,歡樂的幸福笑容,簡直能從手機螢幕上流溢出來,讓人會心一笑。
微笑後,她向客戶提案:『香檳既有的印象除了品嚐,也能用來狂歡取樂呀!我們來賣”用來噴囇”的香檳吧!』
除了品味好酒,有時候,用戶透過購買產品想得到的,可能只是與朋友分享的氛圍與溫度。
為了戲劇性,當然會簡單美化故事情節。但在其中,我卻看到,她在行銷用戶時,已經跳脫產品本身,而是訴求藉由產品這個引子,與其它人互動的溫暖。
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,每個人心中的角落,都有這麼一塊隱秘的渴望吧!
渴望有一個地方,有一些同溫層的朋友,陪你一起做一些看似無用,或是努力向上的事都可以,帶來一點點的確定性,即使世界這麼大,我們不再孤單。
因此,我們會一而再,再而三的重覆使用,那些讓我們有同伴的產品或服務,例如社群網路,例如聚會香檳。
例如,一家好的咖啡店。
我在國外遊學最後兩個月,特別愛去一家在地人熱門聚集的咖啡店。
那家小店一向高朋滿座,主要是侍者們都煮得一手好咖啡,連對咖啡很挑剔的義大利女同學,都讚美過是當地少數幾家『還算道地』。
但是,觀察店家的生意特別火紅,還真不只飲料一項絕活。
整家店約有三分之一的露天雅座,天氣晴朗的盛夏或涼秋,金色的陽光灑在碧綠的遮陽棚上,路過就是一道美景。

如果留戀眼中的風景,忍不住放慢腳步,馥郁醇厚的咖啡香氣,會結結實實迎面而來,薰得人都醉了,情不自禁踏入店裡瞧瞧。
進店之後,寬敞舒適的室內空間,牆壁上寫滿各色咖啡輕食,更誘人的是價格看來平實親切,讓人覺得不如點杯飲料,渡過一個悠閒的下午。
除了高品質的咖啡,這家店尤其吸引人的地方是,身邊的客人,也都是跟你一樣打著電腦,寫著筆記,或者低聲談笑聊天,輕鬆自在的氛圍特別舒服。
處於那樣友善輕鬆的氛圍中,做功課喝咖啡之餘,覺得倦了,轉頭都能找鄰座客人閒聊,緩解在一個人在異鄉的孤獨感,順便練習英文口說。
我在那裡認識了當地的報社記者,來旅行的多倫多水療師,作曲家,翻譯社老闆…,成為了那趟學習之旅,難忘的一個場景。
大多數用戶對於產品的依賴養成,最深的附加價值,不一定在於產品本身的超凡絕倫,也常常是體驗過程中,與其它用戶的互動。
一瓶美得冒泡的香檳,一杯回味再三的咖啡,當然會留在記憶中,但往往更讓用戶難以磨滅的感動,是因為使用產品,那些與你一起歡笑的人,對談人生的朋友。
即使不是實體的場域,轉換到線上也是一樣的。
如果一個產品或服務,能考慮到這一點設計,在舊用戶的黏著度、回訪率,以及新用戶加入,一般都可以獲得很好的成績。
線下的實體服務,線上的社群軟體,也就這樣,能促動用戶互動分享,就是最終客戶忠誠回流的所在。
像是近期台灣熱門的美食外送平台,無論是foodpanda,Uber Eats, 行銷訴求的已經不僅是使用的用戶,而是用戶可以分享優惠券,自主分享給身邊的朋友。
而量體更大的中國微信支付,也是是直到2014年,轉帳給朋友圈的微信紅包服務推出,訴求微信好友互發紅包,迅速普及,2016年初春節期間,已經達到6天內超過320億的驚人數字。
不分場域虛實,規則邏輯一般無二,用戶之間的互動往往是,撬動槓桿的支點。因為那不是單純的消費,而是滿足他們對於人生虛無中,擁有同溫層存在感的愉悅度。